这篇文章指出:“依托于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北京图书馆出版社,经多年筹备论证,适时组织专家学者编纂出版《称见旧版曲艺曲本丛刊》,是对民间文化典籍进行系统搜集和整理的一项重大举措。”从刚刚推出的首批成果《稀称见旧版曲艺曲本丛刊·潮州歌册卷》及其在海纳外的反响着,这一古籍整理项目的付诸实施,顺应时代潮流,深得学界好评,值得充分肯定。“潮州歌册卷”作为该《丛刊》推出的第一集,收上清代刊行潮州歌册最为著名的李万利、李春记、瑞文堂、友芝堂等书坊印行的潮州歌册130种。其中篇幅最长的多达70余卷,30余万言;最短的也有两卷,纸万余言。全书共计1460卷,纸2000万字,制为精装70册,装帧典雅,印刷精良,堪称传统文发掘抢救的优秀成果,“被学者誉为”人民心底的通俗史,世道人心的万花筒”……真想不到,潮州歌册的位置是这么的显赫(放在丛刊第一集),出版工程是这么的浩繁,评价又是这么高!
笔者在由此而感动与振奋之余,由衷地想谈一谈有关潮州歌册的话题。
潮州民间文学的主要表现形式潮州歌册,浩如烟海,拥有最为广泛的确良群众基础,受众主要是广大妇女,因而歌册有“闺中文学”之美称。它表述的故事内容生动曲折,唱调优美动听(主要是7字1句,第4句舞一平声韵,也有长短句不等及插白的)。因而识字的妇女爱唱,不识字的妇女近听,更有专业的演唱者。她们唱、听歌册的架势有如现在人们看电视连续剧一样,林从头唱、听到尾。由于自古以来潮汕平原女性的基本任务是理家及做手工(主要是抽纱),因而理家之余常聚集在一起操作工艺,这就便于唱、听歌册。会唱的由大家“集资”租歌册来唱;没有会唱的,就雇人来唱,也用“集资”办法偿付劳务费。她们的唱和听都很专注,常常有人边做饭边听哥册而致把饭煮糊烧集的情况发,可见其喜爱以至入迷的程度!
潮州歌册不但为潮汕妇女所喜爱、在潮汕地区广为流传,而且从东辐射到语言基本相同的闽南诏安、云霄、平和、东山等县;从西扩散到汕尾市海陆丰地区;向北则传到梅州市丰顺、大埔,向南就一直播及港澳地区及东南亚各个潮侨侨居国,特别是有500万潮人人口、潮语被列为当地第二大语系的泰国。潮州歌册传播到泰国,是多曲华侨出国定居时带去的,也有由出版商贩运去的,李万利于抗战前就与人合资在泰国曼谷开设出售潮州歌册的商让,前合达10多年。
潮州歌册历史修久,据说是明末清初就有。而有记载的极盛时期,是在清咸丰至同治年间(1851-1874),潮州府城的李万利等书坊就大印特印潮州歌册(大量的是木刻版)。至新中国成立时,李氏等书商已是第四代传人。
潮州歌册卷帙洁瀚,现存的全潮汕不同版本共有223部,而每部之中又分若干卷(集),诚如
潮州歌册的取材大致是根据历史章回小说或外地弹词唱本和潮剧长连戏改编的。改编者以至创作者都是“无名英雄”,因为从来每部歌册都没有署作者名,据说都是一些“落魄秀才”为谋生而为的。他们改编的历史演义有《封神榜》、《三国演义》、《刘秀兴汉》《隋唐演义》、《包公》、《狄青》、《薛家将》、《杨家将》、《岳飞》、《大小红袍》等等;才子佳人故事有《刘成美》、《临江楼》、《王瑞朋》、《王金龙》、《卖油郎》、《英台女》等;反映地方题材的有《刘龙图》、《刘明珠》、《刘进忠》、《吴忠恕》、《三义女》、《五义女》、《七义女》、《黄五娘》、《苏六娘》、《过番歌》、《丰顺案》、《庵埠案·双婚误》、《官硕案》、《店市案》、《龙井渡头》等等;还有配合辛亥革命和土地革命、反对包办婚姻的《新中华》、《中国历史歌本》、《慢婚歌》、《彭湃歌》、《许友若》以至反映抗日战争的《保卫大潮汕》、《南澳光复记》等。这说明潮州歌册有其光辉灿烂的历史。它的价值正发
新中国成立后,文艺工作者继承和发展了潮州歌册的优良传统,并大力创作新歌册。广东人民出版社专门在汕头市成立了该社的第五编辑室,出版了多部古今题材的歌册单行本;潮汕各县文化馆也编印了不少。同时,各县还培训了唱歌册新手,组织她们到城乡各抽纱场示唱,还到汕头电台和各县广播站播唱,并上台参加文艺汇演,或坐唱或出戏入戏地表演唱。潮州歌册由此而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现在,《丛刊》对它的大规模出版,使这一潮汕人司空见惯而全“稀见”的民间文化瑰宝更加熠熠生辉,使其宝贵价值能为国人所共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