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潮歌”进基层 传统文化润心田

      为深化“潮智汇·潮州文化沙龙”品牌建设,进一步推动潮州文化研究和传播,传承弘扬潮州歌谣、潮州歌册等“潮歌”优秀传统文化,2022年12月26日下午,由市委宣传部主办、市潮州文化研究中心承办的“潮智汇·潮州文化沙龙”第三十五期——“非遗潮歌进基层 传统文化润心田”在市人民广场“非遗”展览馆举行。活动邀请三位专家学者以沙龙的形式,围绕潮州歌册、潮州歌谣、潮语歌曲等“潮歌”的形成和历史,特点与现状,以及“潮歌”未来的发展等方面展开讨论。 

沙龙现场

                                         ▲第三十五期“潮智汇”潮州文化沙龙现场。

      陈树敏(潮州歌册《民法宝典赞》主唱、师从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潮州歌册”市级传承人翁楚钿老师): 

陈树敏


      “潮州歌册”应立足当下传承、着眼未来发展
      潮州歌册是由唐代以来的潮州弹词演变而来的,在潮州民间已有五百多年之久,具有突出的艺术特点和浓郁的地方色彩,潮州歌册音韵整齐、通俗顺口,是潮州民间的一种说唱文学,素有“闺中文学”“方言叙事诗”等美誉,深受广大民众特别是妇女的喜爱而传唱至今。
      潮州歌册句式,主要是以七言句式为主,还有四字句、五字句、六字句、三三四字句、三三五字句、三三七字句等等;有时看情节需要,中间加插“说白”,四句为一节,节与节之间多有换韵,也有几个节连韵的。
      潮州歌册特点是:用潮州方言吟唱的叙事性韵文,歌文内容每一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很多节合起来便表达一个完整的故事;有较强的音乐性,但没有固定旋律的音乐规范,也没乐器伴奏;在吟唱中,实际上依着字音的高低、曲折来行腔的自由读唱;语言浅白,通俗性,口语化,音韵悠扬。
      据翁楚钿老师介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潮州歌册”省级传承人柯炳智老师(已故)在潮州歌册传统吟唱方法传承和发扬时,将20世纪60年代民间老艺人肖菲老师吟唱的潮州歌册各种吟唱方法进行整理、归集,记上简谱,成为系统的十种唱法。这样潮州歌册中的故事情节、人物情感变化,通过潮州音乐中的各调式节奏、旋律、行腔、用韵等的表现手法来吟唱,改变了呆板、单调的读唱方法,使潮州歌册唱得更好听、更丰富生动。十种唱法有:1、平唱慢板唱法,2、平唱快板唱法,3、喜悦轻快唱法(轻六调式唱法),4、悲哀委婉唱法(活五调式唱法),5、恳切激动唱法,6、三三四字句唱法(中速),7、三三七字句唱法(慢速),8、五字句唱法(散板),9、六字句唱法(散板),10、插白接唱唱法。例如歌册的故事情节讲述农民种植农作物丰收的喜悦心情,就采用“喜悦轻快”的吟唱方法;又如歌册的故事情节讲述十七岁的铁梅想着奶奶、爹爹被反动派杀害、为国捐躯时的悲惨心情,就采用了“悲哀委婉”的吟唱方法。也就是说,在吟唱歌册时,根据歌文内容中的故事情节、人物情感变化而采用对应的方法来吟唱,就使歌册唱起来更动听。
      几年来,翁老师在潮州电台《笑歌给你听》栏目录制了很多首潮州歌册作品,并进行播放;去年,翁老师还到市高级中学开展潮州歌册公益培训,课堂上老师和同学们学唱歌册的热情令人感动。有些学生对翁老师说,学唱歌册不仅能了解其中的历史故事人物,更重要是认识了很多潮州音,懂得了母语的正确读唱。
      对于潮州歌册,我们应立足于当下的传承,着眼于未来的发展,把老祖宗留给我们宝贵的传统文化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

      余冬毅(“潮州歌谣”湘桥区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师从“潮州歌谣”省级非遗传承人林朝虹教授): 

余冬毅

      潮州歌谣要加强“媒体、学校、家庭、社区”四位一体传播
      有人类就有歌谣,如劳动号子等。潮汕大地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进行渔猎活动,从逻辑上说,应该存在着原始的歌谣,但已无从考证。
      潮州歌谣属于口传文学,根据林朝虹教授的研究,我们认为它伴随着潮州方言而产生。方言学家认为潮州话“可能起源于唐宋”;民俗学者研究材料显示,“潮州流行闽语的时间至迟在12世纪中后期”。那么或许在宋代就有了潮州歌谣,目前见到的关于潮州歌谣的文献,最早是明代。明代嘉靖四十年(1561)《广东通志》记录了潮州府“輋歌”“采茶歌”“竞渡歌”三首歌谣。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二《粤歌》,记录了当时潮人插秧等大规模农事活动鼓声相伴的歌谣演唱场面。
      方言歌谣是一地劳动人民的生活之歌,歌谣内容与当地老百姓的生活、教育、民俗风情等息息相关。潮州歌谣具有明显的民系族群地域特征,也具有较高的教育价值、民俗价值、文学语言价值和史料价值。在朗朗上口的歌谣吟诵中,传递了潮人对自家孩子的某种期待或教育要求,传递正能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非常吻合。譬如“天顶一粒星,地下开书斋”表达的是读书成才的文化价值观;譬如《相揽肩》这首很简短的童谣,告诉孩子要与人友好、学会分享;譬如《麻雀相拍跋落坑》以层层递进的手法,告诫大家千万不能打架,要与人和谐相处。
      我也是潮州歌谣工作室成员。十年来,潮州歌谣工作室一直致力于潮州歌谣的普及,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一是公开出版潮州歌谣等普及性书籍和作品;二是在粤东地区幼儿园小学开展童谣教育活动;三是在韩山师范学院潮州师范分院学前教育专业开展潮州童谣任务驱动式的人才培养。
      2012年,林朝虹教授与著名语言学家林伦伦教授出版了《全本潮汕方言歌谣评注》并荣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2016年,两位教授带领我们团队参与省编地方文化教材《潮汕文化读本》的编写工作;2019年,两位教授又带领我们编写出版了六本童谣绘本。这些乡土教材的出版,为潮汕地区中小学、幼儿园开展潮州歌谣等乡土文化教育和传承提供了系统的资源支撑。2018年,我们出版了《潮汕童谣画你知》,该书以文字、插画、音频的模式呈现,对潮州歌谣的普及和推广具有很大的意义。
      谈到潮州歌谣的发展方向和空间,我们有以下的看法:2016年林朝虹教授发表于《文化遗产》第1期的学术论文《潮汕民间文学多模态传承体系的构建及其传播路径》提出:从“非遗”保护的视角去构建多模态传承体系,使方言歌谣等民间文学以漫画、音乐、动画以及衍生品等不同模态传承,通过“媒体、学校、家庭、社区”四位一体的传播路径来实现,以达到“非遗”活态保护的终极目标的学术观点。这就是未来潮州歌谣的传承发展方向。
      为此,我们把相关作品上传到网络视频和音频平台,用现代传媒的方式更好地传播出去。通过动画视频、绘本、歌曲这些形式,不断地推动传统童谣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全媒体时代,就是要充分发挥传统平台和新平台的传播优势,实现方言文化、歌谣文化的广泛覆盖和有效覆盖。

      郭创永(潮州市潮州文化研究中心副高级研究馆员、市流行音乐协会主席):

郭创永

      让“潮歌”进基层 走文旅融合传承之路
      “潮歌”是潮州歌谣、潮州畲族民歌、潮州歌册、潮州方言歌、潮曲清唱(俗称戏歌)、潮语歌曲等用潮州方言演唱的潮州歌曲的总称。
      刚才陈树敏和余冬毅老师已经介绍了潮州歌册和潮州歌谣,下面我再简单介绍一下潮州畲族民歌、潮曲清唱、潮州方言歌、潮语歌曲。
      潮州畲族民歌,发源于潮州凤凰山,流行于福建省、浙江省畲族居住地的传统音乐,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22年5月20日,潮安区申报的畲族民歌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列为广东省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潮曲清唱(潮州戏歌),西方音乐词典定义为“没伴奏之歌唱”;我国则泛指独唱,而称没伴奏之歌唱为“徒歌”,民间俗称“干唱”。潮曲“清唱”是摘取潮曲唱腔名段改编而演唱的一种表演形式,因没有戏剧特定环境与人物陪衬,在“唱、念、做、打”四法中只重唱、念,故吐字、用情在“清唱”中就显得更加重要。我们潮州戏曲声腔是具有浓烈地方色彩的曲调,潮州戏歌现在流行于潮剧团和乡村一些节俗表演。
      潮州方言歌则是在潮州歌谣、潮州歌册和潮曲(戏歌)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是近代民间用潮州方言谱曲演唱的民歌。陈玛原老师是潮州方言歌的倡导者和创作者,其创作的潮州方言歌曲如《赤叶河》《月光歌》等风靡潮汕地区,老少传唱,群众称之为“玛原歌”。后来,音乐工作者依照陈玛原老师的创作方法创作出了一批类似民歌的方言歌曲,也属于潮州方言歌。
      潮语歌曲是20世纪90年代潮汕地区新兴的文艺新品种。它是在传统潮州方言歌的基础上,使用现代的、偏重于通俗或流行作曲法及配器手段创作而成的新型潮州方言流行歌曲。
      近年来,潮州歌谣、潮州歌册、潮州方言歌、潮曲清唱、潮语歌曲等“潮歌”进社区、进校园取得了可喜成绩。不少学校把“潮歌”编进了校本教材,许多学校纷纷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潮州歌谣、潮州歌册、潮语歌曲的演出活动。比如市高级中学把我创作的《人生舞台》等潮语歌曲编进校本教材中,湘桥区实验学校、昌黎路小学、潮州市司法局等学校、单位也演出了我创作的潮州歌谣、潮州歌册等。
      如何促进“潮歌”发展,助力文化事业繁荣?这就要努力使“潮歌”走进现代人生活,走进社区、校园、乡村中,走出一条文旅、文创融合之路。比如,在牌坊街、公园等旅游景区设立潮州歌谣、潮州歌册、潮语歌曲等“潮歌”演出舞台,让非遗传承人、市民爱好者特别是各地游客有一个平台可以体验和推广“潮歌”。同时,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加强对“潮歌”的宣传、引导;通过宣传部门、文化机构等组织举办创作活动,加强对“潮歌”的保护、传承。

作者
庄园
来源
潮州日报
发表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