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歌册

    潮州歌册俗称“潮州歌”、“七字歌”、“潮州俗曲”,是流行于潮州方言区的民间说唱文学,同时也是潮汕地区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它产生于明代,盛行于清代,直至民国初年还有新的作品产生,至20世纪90年代还有一批中老年妇女能够吟唱。现存潮州歌册中,由戏剧改编的不少,也有来自故事传说和其他说唱文学的,其开端及末尾均有插诗,显见是从江浙弹词改编而来。

    歌册题材大多数是反映男女婚姻爱情的,著名的如《陈三五娘》、《临江楼》、《金钗罗帕苏六娘》等;也有揭露社会黑暗的,如《乾君游山东》、《过番歌》、《广东警富新书》等;有写历史人物的,如《薛仁贵征东》、《宋帝昺走国》等;也有神仙神怪故事,如《金狗精》、《鲤鱼娶仙女》等。

    潮州歌册的作者,多是些落第秀才,或当地的闲散市民、记账先生、职业艺人等,多数歌册已无法考证作者了。这些歌册大多是中长篇叙事歌,歌文从千句至万句不等。

    讲唱者绝大多数是农村妇女,她们出于精神上的需要,往往同故事人物一同进入角色,喜怒哀乐,同喜同悲,讲唱地点无处不在,绣花屋内、舂米场中、锅灶台边……有的地方还形成了“嫁女先添新唱册,让与新娘唱厅堂”的风俗。不少人还通过歌册学识字,俗语“识字读全个,半识读半个,不识就势来”,就是这种情形的注解。

    男讲唱者多为走唱者,他们以歌册为本,加上竹板击节,合拍而歌,或插道白,或加衬字,更加动人。有的还加上一段潮曲,伴以椰胡,一天出门,能挣上一两升米。妇女以此为职业者多为青娘婆和走唱婆,个别乞婆、乞女为方便乞讨,也学有几句歌文或吉祥韵语,讨几分钱米。

    潮州歌册曲调简单,可不需乐器伴奏,也可不打板击拍,演唱者只要按其基本格调,不必把字咬得太准。歌文一般为七言四句一组,组间转韵,韵组不受内容限制。现也有人打破这种格式,以一个意义段为一个韵组,有八句一韵、十六句一韵,甚至一韵到底的。句式也可变换,采用“赞三字”式,以适应情节变化,感情波澜发展,也用于叙述书信、文告和对话,以加强气氛。

    潮州歌册以潮州方言讲唱,大量采用俗语、谚语,形象通俗,平易亲切。歌册还善于把地方风俗、故事、景物编入歌文,善于把外来故事潮汕化。歌册故事情节曲折生动,易记易传,因而许多歌册至20世纪90年代仍在民间流传,部分歌册已流传到东南亚各国潮人社会。

发表日期
作者
叶春生,林伦伦
来源
《潮汕民俗大典》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