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歌册对“三言二拍”的改编与传播研究

      【摘  要】潮州歌册对“三言二拍”的改编与传播是讲唱文学与话本小说文体互动的典型案例。论文将“三言二拍”与据之改编的潮州歌册进行比较,探析潮州歌册因袭自“三言二拍”但又与相异之处以及发生变化的原因,探讨改编自古代小说的讲唱文学呈现哪些规律性艺术经验,管窥讲唱文学创作特点及艺术风格偏好,进一步补充“三言二拍”的改编及传播研究。

葡萄牙东方博物馆所藏中国戏曲俗曲版本述略

      【摘  要】葡萄牙东方博物馆入藏的中文图书中,颇具特色者当属原巴黎郭安博物馆旧藏,这批藏书主要源自香港银行家郭安私人藏品、法国汉学家班文干(Jacques Pimpaneau)藏书以及原巴黎大学中文系图书馆部分馆藏。这批藏书以戏曲、俗曲文献为特色,包括民间艺人手抄本影词、粤剧抄本,坊刻本粤剧班本、潮州歌册,机器板南音、木鱼书等,不乏版本稀见者。

论明清时期潮州歌册中的妇女教育观

      【摘  要】明清时期潮州歌册所反映出的妇女教育观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道德教育;二是识字教育;三是生活技能教育。潮汕女子道德教育主要是要求女性学习纲常礼教,对女性的教育通过反复灌输“三从四德”的训诫完成。当时绝大多数潮汕女子没有机会接受正规的识字教育,她们在听诵、听唱歌册的过程中,从歌册中逐渐认识一些简单的字。

基于生命联系的潮州歌册保护模式探析

      【摘  要】潮州歌册作为潮州文化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化保护人员对这一文化的保护不应局限于物质载体的保存,还应考虑其内在的生命活力与外界环境的互动。文化保护人员要挖掘其深层文化逻辑,唤醒这一文化形式,让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持续的生命力。本文深入分析了潮州歌册的特色与艺术魅力,明确潮州歌册对潮州人民生活的影响,提出基于生命联系的潮州歌册保护策略。

潮州歌册传承与潮汕精神塑造的传播心理

      【摘 要】潮州歌册作为一种独特的民间说唱文学形式,自明代中期形成后,便在潮汕地区及其周边广泛流传,成为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文化形式通过潮汕方言展现出独特的地方艺术风格,深刻反映了潮汕地区民众的生活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潮州歌册从书斋走向了舞台,逐渐通过多种现代媒介形式重新焕发活力。

老歌新唱:福建非遗东山歌册的活态传承发展研究

      【摘  要】东山歌册是广东潮州歌册传入福建东山经在地化发展形成的一种曲艺形式,具有重要的社会文化意义。然而,旧唱本销毁、传唱环境消失、新娱乐方式出现,使东山歌册一度濒临消失。2006 年6 月,东山歌册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带来了东山歌册发展新局面,传习中心成为传承的主要阵地,“非遗进校园”扩大东山歌册的受众,新唱本出版面市增加歌册活力。

潮州歌册的文化传承与推广、历史与现实的交汇

      【摘  要】潮州歌册,作为潮汕地区独特的文化瑰宝,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潮州歌册的文化传承与推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潮州歌册的历史渊源、文化特色、现实困境以及推广策略等方面,探讨其文化传承与推广的重要性及实践路径。

潮册唱本在马来西亚的海路传播与再造

      【摘  要】马来西亚的潮册说唱是通过中国华南地区华人的海上迁徙而实现的。作为“飞地”文化的一种,它们在海外异域有着特殊的生存空间。马来西亚的海外华人不但表演潮册说唱,而且生产和改造新的唱本。对传入马来西亚华人会馆的潮册唱本进行系统考察和整理,并将这批唱本与中国的唱本目录书等对比观照,可以肯定这批唱本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与文献价值。

万历潮州戏文与潮州歌册《荔枝记》比较

      【摘  要】“陈三五娘”这一风靡闽粤地区的民间传说故事自口耳相传到与各种文学艺术体裁相结合,中间免不了一些情节的改动或增添删减,人物形象也不尽相同。通过对比万历本《荔枝记》和潮州歌册《荔枝记》,可以得出这两本《荔枝记》在人物设置、人物形象与情节安排上的一些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