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戏曲与潮州歌册互动关系探析
【摘 要】明清时期,潮汕地区戏曲演出兴盛,现存《明本潮州戏文七种》既为明证;潮州歌册在清初开始传唱,并迅速崛起,称为潮汕地区最重要的说唱艺术。这两种艺术形式处于共同的文化生态环境中,虽传唱方式不同,但各具特色,并一直处于良性的互动状态。
【摘 要】明清时期,潮汕地区戏曲演出兴盛,现存《明本潮州戏文七种》既为明证;潮州歌册在清初开始传唱,并迅速崛起,称为潮汕地区最重要的说唱艺术。这两种艺术形式处于共同的文化生态环境中,虽传唱方式不同,但各具特色,并一直处于良性的互动状态。
【摘 要】潮州歌册是流传于广东潮汕地区的一种说唱艺术,可用潮汕话徒口演唱。歌册像唐诗,字里行间流露着诗意,却比诗多了些许“趣”。
【摘 要】潮州歌册是我国一种比较特殊的地方曲艺和民间文学形态,其最大特色是具有女性文化的特质。《潮州柳知府全歌》的故事是在借鉴和改编明代话本小说的基础上,对潮州本地一则传闻进行的具体化。在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等上优于原小说。其叙事特色主要有二:一是叙述声音的高度凸现,二是采取复调式的叙述方式。作品具有社会学、民俗学上的认识意义和文学上的借鉴意义。
【摘 要】潮州歌册,是以潮州方言写作的长篇叙事唱本。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印本,是清咸丰年间潮州李万利商号印的唱本。
【摘 要】民间音乐,又称民俗音乐。它是一种经过口传过程发展起来的普罗大众的情感表达形式。潮汕地区的民间音乐由于其丰富性与独特性,一直受到专家、学者的重视。本文将就自己田野考查的第一手资料,分析和探讨潮汕文化意义体系下的民间音乐行为及其价值。
【摘 要】“东山歌册”起源于“潮州歌册”,是文化交流的产物,在句式和曲调方面都具有独特鲜明的艺术特色。“东山歌册”在文本上具有丰富的劳动生产、风土饮食、传统习俗和人物事件四个方面的文本记忆;在吟唱方面上也承载着一定的社会记忆和文化心理。
【摘 要】东山歌册, 是用东山方言演唱的一个曲艺品种, 是潮州歌册流传至东山的一种“在地化”发展。它流行于福建的东山、云霄、诏安,台湾省的澎湖列岛和台南一带。本文研究对象限于东山岛。
【摘 要】 据《东山县志》记载:明洪武年间,驻守东山的官兵和南来北往的商人,从潮汕地区把“潮州歌册”带入东山,很快就在东山海岛流行传唱;在传唱过程中又融入了南音、秦腔等曲调,逐渐形成了具有东山方言特色的“东山歌册”。本文仅对影响“东山歌册”搜集与整理的几个因素及其对策作一点粗浅的探讨。
【摘 要】东山歌册是福建省东山县广为流传的民间说唱形式。它以其简单上口的曲调、朴实的风格和丰富的内容在东山妇女之间流传了六百多年,并在繁盛的清代嘉靖年间,由东山传至澎湖列岛和台湾南部地区,被喻为当地妇女的生活教科书。本文从唱词结构、音乐形态、女性主义等视角进行解读。
【摘 要】潮州歌册作为一种自娱互乐的民间说唱艺术,与女性有着天然的联系,是女性化的潮汕民间文化形态,有着鲜明的女性文化特质。从传唱主体看,歌册的传唱者多数是女性,不仅主唱者是女性,听唱的群体也主要是妇女儿童。从传承方式上看,歌册主要是通过家庭成员中的女性谱系代代口耳相传。从传唱空间看,歌册主要是在庭院、绣房、厨房、姿娘仔间等女性空间流传,与女性的日常生活密切相连。